周醫師跟李醫師的想法,只能說個是現實一個是理想,李醫師說的當然也沒錯,但,在要不到足夠資源的情況下卻硬是要救所有人,到最後只會難救的救不了,又因為把資源多分給難救的結果導致輕微者得不到足夠的醫療資源最後走上絕路,所以......很抱歉的,李醫師的說法,在我看來只是一種忽略現實的「偽善」,即使問題的根源是出在資源不夠上亦然。這就就跟士郎既想要救所有無辜者卻又不願意殺害那些執意要拿路人開刀的Master,最後反而造成更大的傷亡一樣。另外,有很多老愛鬧自殺的根本就是只想吸引注意力不想靠自己解決問題,涼子女王有言:「最重要的是,有人嘴上假裝嚷著要自殺,其實是等著別人來勸,我們當警察的哪有那種多餘的閒工夫去理會那些愛撒嬌的傢伙!光是洗刷無辜被害人的冤屈就已經夠我們忙的了!
自殺率上揚 該放棄重度自殺傾向者?

【記者林進修/專題報導】


景氣持續低迷,台灣地區自殺率也隨之上揚,為了壓低這個令人洩氣的數字,國內自殺防治策略已出現些許改變,有人甚至提出乾脆放棄有嚴重自殺傾向者的想法,集中有限資源去救那些可救的人。

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醫師周元華表示,人類既然是高等動物,就一定會有自殺行為,但大部分國家的自殺率都壓低到每10萬人7~9人的「低度自殺國家」程度,或每10萬人10~13人的「中度自殺國家」程度,我國卻已達每10萬人13人以上,列為「高度自殺國家」,令人憂心。


為了洗刷這個不甚名譽的紀錄,國內醫界及政府主管機構均把壓低自殺率列為今後重點工作。但在此之前,我們還是應知道那些人是自殺的高危險群,如此才能有效防治,達到預期目標。


周元華表示,自殺高危險群包括年紀大的人、合併有精神疾病的人及酒癮患者。目前我們應積極去做的,就是想盡辦法把這些高危險群找出來,再透過社會關懷力量,避免他們走上絕路。然而,自殺防治涉及當事人的人生監測及人權,加上醫療資源又相當有限,執行不易。


所幸,美國自殺防治協會會長、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系系主任約翰曼恩(J.John Mann)結合四十餘個國家專家學者所進行的大型研究,其精闢結論為我國自殺防治指引出一個明確方向。


約翰曼恩在這篇去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研究論文中提到三個重點,一是醫師的教育非常重要;二是無論如何一定要防止病患去接觸致死方式;三是確定自殺防治在國家所佔重要位階,並將有限資源用在自殺的高危險群身上。


就第三點來說,周元華認為,國內確實應將有限資源做最有效的分配及運用,才易奏效。他舉一些衝動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指出,這些人成天想著自殺,就算今天被救回來了,明天還是有可能再度走上絕路,很難防治。


他強調,雖說我們不應輕易放棄任何一個人,但與其心思在這群人身上,倒不如將有限資源放在其他高危險群上面,多救一個,就算一個。


不過,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李明濱對此有不同看法。他認為自殺防治是種「全人醫療」,不管精神病患的病情輕重,也不管他們是否罹患了難纏的衝動型精神分裂症,只要他們還活著一天,就要去救,不能放棄。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秘書長滕西華表示,近年來國內嚴重精神病患的醫療資源確實減少,致使不少醫療院所在面對症狀很難控制、發病頻繁且常有被害妄想的衝動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時,收治意願低落,任令他們回歸社區。她不解地說,這些病患連醫院都不想照顧了,「家屬又如何處理?」


於今之計,滕西華建議中央健保局,應確實實施精神分裂症的論質計酬計畫,並參酌加拿大模式,必要時將這些患者強制門診就醫,以確保他們在社區的穩定性。


此外,政府在投入資源時,不妨先評估這些嚴重精神病患的社會資源多寡,如果家屬的社會資源多,政府介入程度就應減少,如此才能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最需要的患者身上,確實做好自殺防治工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RAFF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